山東都在,包括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內(nèi)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寧夏、江蘇、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(qū)。在五個地震區(qū)中,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于”青藏高原地震區(qū)”,位居全國第二。
青藏高原地震區(qū)包括興都庫什山、西昆侖山、阿爾金山、祁連山、賀蘭山-六盤山、龍門山、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。涉及到青海、西藏、新疆、甘肅、寧夏、四川、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區(qū)。
四川龍門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,廣元市、都江堰市之間。東北-西南走向。包括龍門、茶坪、九頂?shù)壬?。東北接摩天嶺,西南止岷江邊。
擴展資料:
從空間上看,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,稱地震帶。中國地震帶主要劃分為華北地震區(qū)、青藏高原地震區(qū)、新疆地震區(qū)、臺灣地震區(qū)、華南地震區(qū)。
從空間上看,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,稱地震帶,主要集中在環(huán)太平洋和地中海—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。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%以上的淺源地震(0千米~70千米),全部的中源(70千米~300千米)和深源地震,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%。
山東地震是指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8時(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)在郯城、臨沂、臨沭三縣交界處(東經(jīng)118.5度,北緯34.8度)發(fā)生的8.5級強震,震源深度36公里,震中烈度12度;有感范圍波及陜西、山西、遼寧、河南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蘇、廣東及中國東部海域和朝鮮半島,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,遭到破壞的地區(qū)約19萬平方公里,死亡5萬多人。在此地震帶上,有莒南,莒縣、沂水,新沂、邳州、宿遷、贛榆等地也遭受了極其嚴重的破壞,日照在此地震帶的邊緣,也難避免。地震、地陷、噴水冒砂、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征,而且數(shù)量多、規(guī)模大、分布廣。山東省大部分地區(qū)和安徽省北部,面積在1740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(nèi),均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變形,其中山崩達15處之多。變形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里,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,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,長約70公里。據(jù)專家調(diào)查,有23個州縣記載了這次大地震的地裂、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壞慘狀。另據(jù)史料記載,大地震前,震區(qū)東邊的地殼很久以來一直在上升。原來海里的一個小島,由于海岸上升,后來竟與陸地連成一片。地震發(fā)生時,由于地表大面積升降,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,而蘇北贛榆縣海灘猛烈隆起,致使黃海海水退30里。地震引起了海嘯,使濱海地區(qū)人民遇難。如江蘇沭陽地震之后,“海水大漲,濱湖之家盡沒”。地震時由于江河之內(nèi)的水體劇烈動蕩,也使停泊在岸邊的船只失去穩(wěn)定,造成舟毀人亡的事件。在這次地震中,江蘇淮安、邳縣、連云港、海州、沭陽,山東汶上、郯成、莒縣等多處地方都產(chǎn)生了地裂(陷)、噴水冒砂、水翻波斗的小規(guī)模的水災。